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术会议

汉传佛教与益阳调研报告

来源:益阳市专家联合会 作者: 发布时间:2005-12-07

  汉传佛教与益阳调研报告

  第一部份  汉传佛教与益阳

 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,然后传到东南亚及朝鲜、日本,成为亚洲信士最多且长盛不衰的宗教。佛教植根中华文化丰原沃土,而分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。

  一、    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

  东周景王姬贲元年(公元前544年)佛陀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一个部落王室家里,此为佛历元年。长大后的佛陀,放弃了王位继承权。他深入民间,历经磨难,最后在菩提树下,七日不吃不喝而悟出了解脱人间苦难的道理,建立佛说,信仰者甚众,流传甚广,永世不衰,而成佛教。与印度毗邻的中国西藏,近水楼台,佛教首先在这里传播,而后传入青海、蒙古、新疆、滇西南等地。

 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(公元46年)天竺大月氏迦叶摩陀等僧人以白马驮经卷沿丝绸之路来到洛阳,在鸿胪寺驻足。鸿胪寺是王室的接待站,这里便成了中原传教的发源地。这个鸿胪寺从此以后称为“白马寺”。

  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卷为梵文,信仰为密宗,到西藏的称之为喇嘛教,传入青海称之为黄教,总称之为藏传佛教。为了在中原广泛传播,印度僧人学习汉语,逐步将经卷译成汉文。后来的中国僧人也学习梵文,参与译经。汉文的佛经越来越多。

  初到中原的佛教,被儒家与王权视为邪教和异教,而饱受压制和歧视。但他的苦难之说及深厚的佛理,在王室之中很得人心,很快站稳了脚。东汉王朝的崩溃,魏晋的分裂与动乱,佛教才得到了广泛的生存与发展空间。特别是东晋王朝南迁之后,五胡入主广大的北方,一扫中华传统文化。频繁的战争与杀戮,悲天悯人的佛教,迅速在民间广为传播。北方政权虽然频繁更迭,但他们都推崇佛教,作为麻痹与欺骗人民的工具。他们封大和尚为国师,直接参与政治,佛教成为北方不倒的无冕之王。在南方广大地区,仍是佛教荒原之地。公元373年,东晋孝武帝准备登基。特派人致书给北方的大和尚释道安,邀他参加他的登基典礼,来南方传播佛教。释道安求之不得,于是率弟子400余人南下。行至襄阳,被西秦主苻坚所虏。苻坚阻止释道安南下,邀他回长安主神器。释道安不干,坚持留在襄阳译经。苻坚为他修了寺院,并派著作郎赵整参与译经。

  不能脱身的释道安就派慧远等十几名弟子带经卷与金银,继续南下。公元372年,慧远一行到达益阳,在这里资助印度僧人不如密陀在会龙山建造宝泉寺,在碧云峰侧建清修寺,开设远公道场,弘扬净土法门。又去无量山(即浮丘山)、将净土法门经典,命名为“无量寿经”,将“无量寿佛”留在浮丘山。公元375年,慧远留弟子主持清修寺。自己继续东往金陵(南京)。到庐山后,得知“淝水之战”即将爆发,东晋王朝忙于应付西秦苻坚的入侵。慧远从此在庐山柱锡,三十年从未曾出山。在这里他建寺仍名“清修寺”。他联络在庐山附近的隐士、名士及道士230余名,其中有浔阳三隐的刘逸民,后为南天师道创始人陆修静,名士陶渊明等参加。他们共同礼佛,同修心灵净土,往生西方极乐,共建莲宗,慧远译著的《阿弥陀佛经》与《无量寿经》为净土宗经卷。慧远以“净土概念”将儒道释整合在一起,从而佛教在南方迅速传播开来。很快出现了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风雨中”的佛教盛况。慧远之后,南朝大和尚昙鸾去印度取经十四年,带回大量净土法门经卷。唐代高僧善导在阅读印度来的经卷之后,著《观无量寿经疏》与《往生论》。将莲宗更名为“净土宗”,仍认慧远为净土宗初祖。净土法门及经卷由陆路经朝鲜传入日本。而后,唐代鉴真大师经过五次渡海失败后,第六次终于将净土法门经卷带到日本的奈良市,从而日本出现了“净土宗”与“净土真宗”之分。

  相继从印度来的僧人带来了各自宗派,到中国后又建立了各自的山门和传承方式。各门派之间又分出许多山门门派,如禅宗的南宗北宗。各宗派山门之间不停的发生磨擦。自东汉至五代经历了600余年。佛教虽然经历了北周武帝,唐武宗及周世宗的三次灭佛,但仍然是长盛不衰。自唐武宗之后接着周世宗的两次灭佛的举措及五代时期的战争杀戮,对佛教造成了很大的摧残。赵宋王朝信奉道教。佛教出现存亡危机。这时各门派大和尚共同商定溶合为一派。实现了以净土法门为宗旨的大联会。自此之后,广大佛教弟子均为净土弟子。统一为净土宗。从而以经卷为汉文的净土宗称为汉传佛教。

  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出师之后,就在益阳设“远公道场”。以“净土”概念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文化整合在一起。译著《阿弥陀佛经》与《无量寿经》将佛文化植根于中华伦理文化之上,加速了佛教的传播。加上禅宗六祖慧能将佛理与中华哲学有机的结合,因之佛教具有无穷的活力。形成了中华文化三大支柱之一。佛教在印度衰落之后,而汉传佛教则长盛不衰。

  二、慧远在益阳会龙山

  益阳古城对岸,苍山青翠、群峰拥立、如九龙聚首、故称之为会龙山。会龙山在资江南岸,衔秦汉驿道之渡口,今益阳大桥旁。山间的裴公亭、白鹿寺、栖霞寺组成了益阳市的第一道风景线。古老的女娲补天文化,赤帝蚩尤梅山文化,缔结了中华民族,奠定中华基业的炎黄文化,都汇集于此。

  公元372年,东晋高僧慧远一行来到会龙山下,与先期到达的印度僧人不如密陀谈经论道。在这佛教荒原之地,苦行僧结庐而居。带着大量经卷与金银的慧远,见这里人杰地灵,于是助印度僧人在山顶建寺,名为“宝泉寺”。宝泉寺是创建净土法门的慧远出道之后所建的第一寺。

  (一)宝泉寺 是在中国的南方,所建的第一个佛寺。慧远一行西来东土,佛教随之而在南方迅速传播,宝泉寺的香火,经世不衰。到明初,相传建文帝西逃至此落发为僧,因有帝栖之说。有人将宝泉扩建,扩建后而更名“栖霞寺”。宝泉寺在中国佛教寺院中,是历史悠久,持续香火未断的古寺之一,在汉传佛教中为开宗之寺。近几年来,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复兴,由佛源大和尚募资,新建的栖霞寺,雄伟壮观。为弘扬汉传佛教文化,应恢复“宝泉寺”之名,另建“楼霞阁”,不失于历史传统。宝泉寺已历经1630余年,经多少名士与高僧刻意打造,有着丰富的文化低蕴。

  (二)白鹿寺 白鹿寺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,由广慧大师募资主建,宝泉寺在深山山峰之巅,有益于和尚的修行,但不便于佛学交流。因之白鹿寺选此于益阳渡口,云树堂之侧。白鹿之名源自于有“白鹿衔花,青猿献果”之说,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,许多高僧名士来此礼佛。

  1、齐己(约公元860~937)桃江石牛江人,俗家姓胡。从小失去父母,为人放牛,有在牛背上学诗,沙地上练字之说。7岁去沩山密印寺剃度,自号“衡岳沙门”,后居江陵龙兴寺。是晚唐四大诗人中的“诗僧”,“一字师”为他留给文学史上的佳话。《全唐诗》收集他的诗作有800余首,另有《白莲集》传之于世。齐已是否在白鹿寺柱锡未见记载。一九九一年在益阳举行了齐已文化研讨会。当代画家、书法家林凡,选齐己的诗十余首,用各种书法抄录、刻制于石板之上,嵌于白鹿寺内,赵朴初,佛源为其题字。这石壁成为齐己的诗绝,林凡的书法绝与赵朴初,佛源的字绝,曰之为“四绝壁”。

  2、海印法师 海印法师俗家姓张为益阳石笋乡人,民国初年曾任全国佛学会副会长。为集佛学、文学、诗词、书画于一体的高僧。白鹿寺于晚清又一次毁于大火。海印七上北京,两次到蒙古化缘,重建白鹿寺。当地的信徒也解襄捐献,新铸的白鹿寺的大钟中,还有妇女头饰等物件。在民国初年,白鹿寺改为学堂,海印曾在内任教。至今白鹿寺山门的对联一首为海印所撰。海印在沅江庆云寺园寂。

  3、郭沬若笔下的的白鹿寺:1938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过程中,郭沬若将此经历写成《洪波曲》。其中对益阳白鹿寺留下美好的记忆。

  4、佛源法师 佛源俗家姓莫,桃江花果山人,他在白鹿寺受戒出家,后来为广东乳源云门寺的主持。白鹿寺在益阳大桥修建时被折除。庙产被侵占。九十年代,佛源回乡,未见“白鹿寺”的踪迹,与市府联系。由市府划拨土地。佛源出资新建白鹿寺于益阳桥头会龙山上。新建的白鹿寺,气势宏伟、金壁辉煌、香火顶盛,是益阳的第一大景观,也是佛源的无量功德。千余年的白鹿寺,历代不少高僧、文人墨客云集白鹿寺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作。将其碑刻亭记以弘扬佛教文化。

  (三)裴公亭 又名云树堂、云树庵。“裴亭云树”为益阳十景之一。他建于益阳古渡口,会龙山麓。唐德宗时曾任“平章事”(付宰相)的裴休。因经济改革,得罪权贵,被贬到荆南道,往来于荆州与长沙之间。他留恋会龙山山水,在此建立“云树堂”,作为读书与宝泉寺高僧广慧谈经论道的场所。因之有“白鹿啣花”前来听经的传说。后来广慧在云树堂之旁建“白鹿寺”。裴休后来归依佛门,去沩山资助灵佑建密印寺,灵佑开创了“沩仰宗”。裴休死后葬于沩山。“云树堂”后改为“云树庵”,为女尼居住之所。它与白鹿寺毗连。近千年来也几经兵火,到明末,桃江合水桥出生的史部天官江西巡抚郭都贤,他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老师,也是大汉奸洪承畴的救命恩人。时见“云树庵”为一片废墟。于是邀请乡绅数人出资建亭以纪念裴休,因之命名为“裴公亭”。此亭在益阳大桥修建时也被拆掉。后来由市政府出资重新于桥头,成为一个袖珍公园。也是益阳一桥的一个桥头堡。新建的裴公亭立于其上,九曲迥廊,儒书宝剑,白鹿啣花立于古树之中,赵朴初“裴公亭”的题字,给益阳又增添了一些文化色彩。

  (四)石可园 石可园在龟台山石矶之上,现在有斗魁塔立于其上。相传石可园为大明王室遗孤陈仙童隐居之所。郭都贤来此探望时书写了“石可园”三字,曾刻于石上。石可园之上为“龙洲书院”,书院在陆贾山棉花岭下。棉花岭也叫营盘岭,是石器时代遗址,三国时为东吴大将甘宁的营地。此地的“甘垒月夜”为益阳十景之一。关云长单刀赴会发生在这里,留下了拖刀坳这个地名。益阳十景的碧津晓渡、甘垒月夜、庆洲渔唱、十洲分涨、列于四周;白鹿晚钟、会龙栖霞近在呎尺之内,目见耳闻;志溪落帆,关濑惊湍,隐之若现;斗魁塔,三台古塔隔江对而立。十洲分涨展现出伏羲的河图洛书。此地为西汉陆贾故里,葛洪曾在此布道以及洪秀全在此大破清军,益阳的古代文明一幕幕在此上演。毛泽东曾两次来此游泳;袁铸臣在此组建中共益阳县委;三周文化由此胜出;叶紫笔下的兰溪河渡口,似乎留下了何凤山的孑然的身影;国际义人夏义可在此殉职;现代革命文化在此流淌。

  (五)广化寺及九宫十八庙的佛教与道教文化 清修寺、龙牙寺、浮丘寺、广化寺为益阳的四大名寺。广化寺原在益阳桥北,与宝泉寺遥遥相对应。因为广化寺在城区,为佛道交流的场所,香火一直鼎盛。此寺不知何时被毁。好在会龙山生态佛教文化公园的规划中,有重建广化寺的计划。益阳市区原有九宫十八庙,九宫为:五福宫、帝王宫、天后宫、药王宫、福星宫、万寿宫、紫云宫、乾元宫、南岳宫。十八庙:关岳、玉皇、轩辕、地母、水府、师公、白马、天符、魏公、葛公、七公、张飞、神农、江神、五显、财神、明星池以及天成殿、三圣殿、玉皇阁、五公祠等。

  益阳市的九宫、十八庙是佛道儒三家的寺庙院落。神主大多为在益阳的历史人物,如百业之祖轩辕,农业之祖神农、商人保护神关羽及名人张飞、魏延、葛洪等。有道教诸神如玉皇大帝,

  地藏地母、水府、天符、江神、五显等,他们与佛家诸菩萨,共同打造益阳佛教文化。

  二、    远公道场与碧玉峰

  净土宗初祖即汉传佛教的创始人慧远,在会龙山助印度僧人

  建宝泉寺,而后去青秀山,在碧云峰之测的山岫里建清修寺,设远公道场已记于益阳县志。

  碧云峰,海拔高502米,是紧靠南洞庭湖的最高峰。山势雄伟。一峰突出、群峰仰止、极目千里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中有云,(黄帝)南至于江,登熊湘。益阳县志有云,熊湘山在碧云峰,今发现有半截石碑,以考其事。在山顶鸟瞰洞庭湖,水乡泽国,尽收眼底。相传大禹曾来此视察洞庭湖水势,此处留下了禹王台的遗址。这些历史典故,精通中华传统文化的慧远一定知晓,是他在益阳停留的原因。他们一行来到了这里,考察了此地形,决定在有水源的山岫内建寺开宗。此山名“青秀”,清修乃谐音,清修符合了佛家子弟的修为,因而寺名“清修寺”。

  在同治年间编写的益阳县志中,有龙洲书院创始人,明嘉靖三十年知县刘激的诗:“远公有道场,半落资之阳”有清修、东峰、西峰三寺。其东峰寺已不见踪迹。清修寺遗址有县志记传世。西峰上现有“雷音寺”,该寺麻石为垟、铸铁作瓦为三宅四合院。建于一块岩石之上。于峰之绝顶的雷音寺,佛光普照四周大地,千百年来,坚如磐石,香火不断。现在市佛教协会设于此。

  慧远在这里开设了远公道场,弘扬净土法门,此地成为汉传佛教的策源之地。清修寺建成之后,慧远东去金陵。在庐山建寺,仍叫“清修寺”。他的弟子往来于庐山和碧云峰之间,这种渊源关系,这里又称之为小庐山,其实就佛教渊源而言,这里的清修寺早于庐山的清修寺。

  历史上的青秀山,森林盖地,泉水长流,有沧浪二泉从山峰泻下,形成瀑布,而后汇集而成沧水,流经秦汉驿道上的沧水驿,而注入洞庭湖。因这里是汉传佛教的发源,美丽的山水,醉倒了多少高僧文人墨客。李白在此写下了被称为“百代词曲之祖”的《菩萨蛮》,苏东坡留下了“湖光千里外,人隐万丛中”的绝句。抗金名相李纲的咏竹诗篇更是脍炙人口。人文墨客在此写出了他们的佳作,不断打造着汉传佛教圣地。

  佛寺的经卷,有道的高僧,千百年来吸引着文人学子,打造了当地文化与经济的繁荣。李白在《菩萨蛮》描述的“玉阶”、“高楼”、“长亭更短亭”,这些是碧云峰下沦水驿的写照。南宋湖湘派理学首领张栻在山麓开设“小庐精舍”,收徒讲塾,朱熹也来此讲授。张栻本人与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坛上辩论数日,成为历史佳话。

  碧云峰山麓有“禅林书院”。不知是在“小庐精舍”之前还是在其后,若在其后,“书院”是“精舍”的延续。书院的竹林,流泉瀑布,虎蹊桥均有文字记载。碧云峰下的龙会寺是明代的佛寺,香火鼎盛有云:“一年三百六十天,庙祀有四百八十祭”。与碧云峰相对而立的笔架山龙安寺(后称崇安寺)是由唐初尉迟恭所建,其与龙牙寺、浮邱寺、梅林寺、东林寺、广化寺为唐初兴建的六大寺。龙安寺、龙会寺、雷音寺打造了今天益阳汉传佛文化。

  山下宝泉村有12亿年前的古海火山口地质遗迹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中国地洼学的创始人陈国达教授曾给以极大的关注。并在此打了数口钻井,可惜与火山口擦肩而过,未见庐山真面目。而12亿年的地质遗址犹在。火山地质公园的建设,为汉传佛教圣地更添异彩。

  四、 无量寿佛与浮丘胜地

  位于云梦泽边桃花江畔的浮丘山,海拔高752米,为南楚名山。站在浮丘寺处,可览洞庭玉镜与雪峰奇观。浮丘山史称无量山。因女娲补天的无量功德而著名。无量山之南为天穿坳。山顶上遍布3-5米见方的花岗岩卵石群落,据说是女娲补天遗落的三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块补天用的五色石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此处尚有一“炼补亭”和穿天云树。亭中石柱上有对联(一)炼石功深,补天术幻。(二)四面青山谁作主,一弯风月最宜人。石亭已毁,穿天云树犹存。对于撒落在这里硕大无比的花岗岩卵石群落。我们的先人用“女娲补天”的神话来解读这一奇特的地质遗址。山之西有女娲补天取石的地名石井头乡,堆放石头的地方叫石头坪村。浮丘山顶有炼石用的风洞,火云洞,堆石坪。女娲补天时,煮石充饥,此地尚存女娲吃啃过的齿石,也因之有煮石浮丘之说。浮丘峰似半壁圆球,圆而不周,有不周山之称。先人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打造了“浮丘胜地”。浮丘山占地52平方公里,相传,祖师与圣帝“咄西来东土”炼石补天。圣帝听祖师说浮丘山有48面峰,风光无限,两人到此歇脚。圣帝一数,怎么数只有47峰了,原来浮丘主峰被祖师坐下了。于是圣帝去南岳,祖师留在这里。到公元400年左右,刘宋道土潘逸远来此,他坐在绝顶的飞来石,辟谷炼丹。后来有人在飞来石上构建了一个雕塑精美的石屋,因之叫“飞来石屋”。左边有“丹台”、右边有“风洞”两块石碑。潘逸远修道之时,在堆石坪上建“祖师殿”结庐而居。传说得道之后他除掉了在资水作怪鳊鱼精,把鳊鱼精化为鳊鱼山,留在会龙山旁。潘道士在城内渡化了县衙的帮办李云台和知县汪必显,三人同去浮丘山将“祖师殿”扩建为“浮丘观”。观内供奉“无量天尊”,从此道士云集,彼此见面时的口头禅为“无量天尊”。到唐贞观初年,唐太宗敕建龙牙寺,派尉迟恭监修。后上浮丘山重修浮丘寺,于是浮丘观变为了浮丘寺。原山门内有尉迟恭重修浮丘寺石碑,此碑在文革中失落。从此,神主“祖师”成了“祖师菩萨”,“无量天尊”成为“无量寿佛”。明末吏部天官江西巡抚郭都贤,几上浮丘山,给浮丘寺作一联:

  中国有圣人,是祖是师,咄咄西来东土。

  名山藏帝子,亦仙是佛,玄玄北镇南天。

  把浮丘寺的历史根源暗藏其中,几百年来,无人明白其中的玄机。据此推测之,中国的圣人、祖师、帝子、仙圣,乃指一人,只有女娲帝才勘称此名。明亡后,郭都贤,在此落发为僧.其女郭纯贞,是有名才女.曾许沫忠亮为妻,沫为抗清志土,客死云南。纯贞终身未嫁,在浮丘山黑石村建“卓庵台”于此修行,年八十而终。一生留下无数的诗画,其画已一无所存,但有几首诗收录于胡则丘编著的《历代诗词咏桃江》之中。浮丘山经过1600余年打造。浮丘寺四周有近两千年的白果树数株,此处形成了白果树群落。苍松翠柏,古稠,古樟无数,将古寺环绕其中。山之东坡为苍松碧杉,山之西群山翠竹,构成了绿色的海洋。浮丘山的奇特还在于水。浮丘主峰为数百里范围内的高峰。浮丘寺居山峰之巅,寺内有口孽龙井,里面泉声汩汩。陶澍为其作联云:

  云气飘飘,恍见天边来鹤驾;

  泉声汩汩,早知山下有龙吟。

  井中泉水清彻,夏日有一股凉气从井中透出,泉水甘甜,煮茶则茗香四溢。

  在公元372年,慧远一行人在浮丘山东侧的“安乐山”驻足。他们考察“女娲补天”的故事。他有感于女祸的功德无量,及无量山为名,结合中国人企盼的“福、禄、寿”三星,取其寿星,将他在译著的净土宗的经典命名为“无量寿经”。从此中国出了个“无量寿佛”。汉传佛教的净土法门,口吟“阿弥陀佛”原型为印度西部安乐国国王“阿弥陀”后来成为阿弥陀佛。如来佛是佛教共同的佛祖。观世音菩萨传为出身于南海。无量寿佛则源自于《无量寿经》,无量之名出自无量山,追溯根源在于女娲。道家的仙圣,儒家的祖师,与无量寿佛集之于一山,源出于一人,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根缔。

  五    、唐太宗敕建的龙牙寺

  佛教在南北朝的迅速传播,大批人员遁入空门,使兵源短缺,田园荒芜。到北国周武帝时(公元561—579)矛盾突出,因而周武帝下诏,僧人还俗,年壮入伍,庙产充公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周武帝灭佛行为。其时,李渊为北周的八大国柱之一,至少是灭佛行动的参与者。公元618年,李渊建立李唐帝国。自认为是老子李耳的后人,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。统一道教为国教。道士李淳风、袁天罡,包括小说中的道士徐茂功为国师,并参与朝政。李渊几次朝议要废止佛教。佛教的地位危危可岌,其关系非常玄妙。

  李渊没有下决心废止佛教的原因是独弧王后的反对。汉人李渊在北周王朝能成为八大国柱之一,是依赖独弧氏族的势力,李渊不敢违抗王后旨意。玄午门事变之后,李渊逊位。公元627年,李世民当上了皇帝。因玄午门事件,兄弟相残,皇太后独弧氏气极得了“背花”。唐太宗出榜求医,传说是益阳龙牙寺的一个和尚用“龙牙”医治好了皇太后的病。皇太后要李世民修建“龙牙寺”。作为政治家的李世民为了理顺佛教与王权的关系,安抚广大僧众;并为安定南方并教化蛮夷,顺从母意,特手书“敕建龙牙寺”。因而益阳县志上有唐太宗派秦叔宝、尉迟恭监修龙牙寺的记载。据用龙牙治病的和尚说,龙牙是由孽龙所赐。孽龙被祖师菩萨镇在浮丘山孽龙井的铁树上。唐太宗有上浮丘山的旨意。因此尉迟恭在修完龙牙寺之后又上浮丘山重修浮丘寺,并沿途修了龙安寺,广化寺,东林寺与梅林寺。

  龙牙寺在桃江县三堂街镇的龙安坪,为万山紧锁的一个山洞之中。唐朝的龙牙寺为九宅九进大院,气势雄伟,规模宏大。在当时佛寺中,恐无出其右者。他的建成为李唐佛教的鼎盛局势开启了大门,使佛教绝路绝生。“龙牙寺”成为佛教的圣寺,无论是浮丘寺、宝泉寺、白鹿寺、沩山的密印寺,以及南岳僧众每年元月三日均要来龙牙寺敬香,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。

  龙牙寺的藏经阁,经卷甚多,为学子求学的地方。黄照为北宋庆历六年进士,在这里受益匪浅。其后在这里办起了“松风书院”,北宋名贤李贤曾在这里任教。黄照的六个儿子均是进士及第,一门七进士,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,均得意于松风书院。松风书院开启益阳书院之门,促进了益阳文化事业的发展。

  龙牙寺历经千余年,几次遭到火劫,但龙王殿一直安然无恙。到民国七年某军阀为筹集粮草,听说龙王是唐太宗用金子打造的,于是拆毁了龙王殿。龙牙寺遭彻底毁灭。民国十七年,主持湘政的何健重修龙牙寺,缩为四进,自己题写“龙牙古寺”的匾额,门上题写郭都贤的对联:

  万山烟雨镇龙宫,被樵子流连,惊破一盘棋局。

  千里水云迷洞口,问渔郎消息,放开几片桃花。

  何健重建的“龙牙古寺”远不及从前的“龙牙寺”,但仍居益阳佛寺的至尊地位。

  龙牙寺与舞凤山、修山毗连,修山水电站建成后,均在平静的湖边,这里的山水是龙磐凤居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。

  龙牙寺自解放之后,僧人还俗,在这里办起了松风小学。不久小学搬到人口集中的“三堂街”镇去了,在七十年代,建红茶厂时,将庭宇全部拆毁,千年古寺毁于一旦,从此,这里成了几坎水田与一片荒草。

  汉传佛教,自公元372年慧远来益阳建宝泉寺、清修寺、倡导“净土法门”,而后在庐山创建“莲宗”。使佛教在南方这个佛教荒原之地,迅速传播。在慧远150余年之后,印度僧人达摩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南朝,而后去嵩山建少林寺,创建禅宗。禅宗传到六祖慧能佛教文化更加发扬光大。慧能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与老子、孔子齐名的大哲学家。他的弟子怀让在南岳开宗建寺已是清修寺300年之后的事了。佛教沩仰宗的开宗始祖灵祐,慧寂是怀让的第四、五代弟子,沩山密印寺在清修寺400余年之后。云门宗的开山祖师云门文偃(公元864—909年),晚慧远500余年。他们与宝泉寺、清修寺的关系一脉相承源远流长。

  第二部份  益阳汉传佛教的物化建议

  公元372年,汉传佛教净士宗初祖慧远一行来益阳,建宝泉寺与清修寺,设“远公道场”,开创“净士法门”。益阳成为汉传佛教策源之地。从此佛教在东方广为流传。益阳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,也留下不少胜迹。将其物化,以弘扬汉传佛教文化,促进益阳旅游业的发展。

  一、构建会龙山佛教文化生态公园

  目前益阳市政府已出台了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的构建蓝图:

  以会龙山生态为主体,以佛教文化为主题,占地152.2公顷,规划建设广化寺、佛学院、小西天、佛源塔、九龙柱广场等佛教文化设施。为突出汉传佛教这个主题,我们建议:

  1、为汉传佛教初祖慧远及齐已、海印在此建塔(或碑、亭、阁、寺),弘扬慧远创建汉传佛教的无量功德。

  2、恢复东晋古刹宝泉寺之名,宝泉寺为净土第一寺,汉传佛教从寺开源。

  3、另建栖霞阁。会龙栖霞是“益阳十景”之一。不少文人有佳作传世,将其碑刻于栖霞阁处,此阁建在资江边,与宝泉寺并立、为一重大景观点。

  4、重建“云树堂”(或叫“云树庵”)于裴公亭附近。云树堂为裴公“谈经论道”之所、“白鹿衔花”之处。“裴亭云树”是古老益阳十景之一,有不少赞美诗篇流传于世。将其碑刻立于此处。

  5、将古老的益阳九宫十八庙在会龙山选址重建。将已建的地母庙亮化,还将神农、轩辕、天符、师公、财神、帝王、天后、紫云、福星、药王等庙、宫在此选址重建,以弘扬益阳文化。

  二、打造益阳传统文化公园

  龙洲书院(今益阳市二中)所在地龟台山是益阳历史文化流淌之地,结合城市防洪工程,刻意打造益阳传统文化公园,建议在此构建下列建筑物。

  1、伏羲大帝庙  建于棉花岭上(现达人袜厂处)。益阳十景“十洲分涨”,重现“河书路图”之势。伏羲以此作“八卦”而成中华人文之祖,并居“三皇之首”。建此庙以弘扬中华古老文明。并在这里展现“营棚岭”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。

  2、陆贾祠  汉初中大夫陆贾著“新说”,助刘邦以定汉家天下。他两次出使南越,是安邦定国的贤臣。桃花仑原为陆贾山,棉花岭在陆贾山上。陆贾祠立于此处,纪念这位安邦定国的文化先人。

  3、甘宁阁  三国时东吴大将甘宁在此建立兵营与关羽对垒。东吴大都督鲁肃为讨荆州来此设筵,从而出现了关云长单刀赴宴的历史故事。从此这里留下了益阳十景的“甘垒月夜”。棉花岭地势高亢,建甘宁阁可一览益阳景物。作为一个益阳的湖乡观光点,每年中秋节在此举行“尝月灯会”。

  4、关帝神庙  关云长单刀赴宴,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,为世人所敬仰。千百年来关羽为中国心灵上的圣帝,他是人民的保护神。他的“忠义”精神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份。。在此建庙让世人祭祀能弘扬中华传统文明。

  5、葛公庙  西晋道教宗师葛洪来此布道、行医、炼丹,著《抱朴子》内外篇20卷,其中的《神仙传》,深受南楚鬼神文化的影响。葛洪来此宣扬道教文化,历史上在此建有“葛公庙”,以祭祀他。葛公庙于20世纪50年代尚存。重建“葛公庙”以弘扬道教文化。

  6、五公祠  原在龙洲书院内。屈原、贾谊、诸葛亮、陶侃、张栻五贤。五贤祠也有六贤,十九贤之分。是为对益阳文化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树碑立传,为读书人树立的榜样。

  7、郭公亭  明末江西巡抚郭都贤是个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份子的一代宗师。其诗作甚多,他的大部分诗作记录了他在破国家亡之际的经历,表现了他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。龟台山石矶上的“石可园”是他为明末遗孤陈仙童的居所题字。一九八二年有“仙童石碑”在二中校址出土已记录其事。建“郭公亭”以弘扬郭都贤的民族气节,并将“仙童石碑”置于其内,追忆那“国破家亡”的历史。以振奋民族精神。

  8、友谊亭  1934年挪威籍体育教师夏义可在此殉职,建碑让世人不要忘记这位国际友人。

  9、义人碑  为国际义人何凤山建碑,并立于友谊亭之旁。

  10、自卑亭 《左传》云“登高必自卑”。毛泽东于民国六年,以“游学”之名,在安化、益阳、沅江等县进行“农村社会调查”。从此确定了走“农民革命之路”。他两次曾来此游泳,1962年他与校友田士情回忆了这段经历。此处建“自卑亭”,将毛泽东的回忆录刻碑于亭内。

  11、龙洲书院陈列馆  在馆内陈列介绍益阳籍名人以弘扬益阳革命文化。

  以上项目1-5项建于棉花岭上,其余建于龟台山石矶之上。

  三、远公道场的物化

  慧远来碧云峰,创建汉传佛教净土宗。建立开宗之寺“清修寺”,设立“远公道场”,弘扬“净土法门”,此地成为汉传佛教的策源之地,对此地物化的建议如下:

  1、重建“清修寺” 作为汉传佛教开宗之寺“清修寺”已毁于大火,至今只剩一片废墟。今日虽有人在此设立佛堂,但其规模与“清修寺”名实不符。“清修寺”的重建应与“汉传佛教”名实相符,其规模必将宏大。

  2、重建东峰寺 县志有记:清修、西峰、东峰三寺为远公道场。西峰上建有雷音寺,东峰寺不知毁于何时。东峰寺是“远公道场”的组成部分,新建东峰寺,专设慧远殿,纪念这位汉传佛教的初祖。

  3、在碧云峰西侧牛躺坪平地处建“净土寺”与“观音阁”净土寺设有无量寿佛殿,阿弥陀佛殿及往生殿,以弘扬净土法门。此地有观音崖,所以设置“观音阁”。

  4、建“轩皇阁”与“禹皇祠” 在发现黄帝登此山的石碑处建“轩皇阁”,在“禹王台”处建立禹皇祠以纪念这两位大同社会的帝王的历史功绩。

  5、为李白、苏东坡、李纲、张栻、朱熹等建亭,碑刻他们的传记和力作,以此介绍中华传统文化。

  6、恢复“禅林书院”或“南轩读塾” 介绍佛教文化与宋明理学文化。

  7、开通并硬化从沧水铺,经碧云峰,牛躺坪至石坝子的公路将各景区景点连接成一线 并将其与寨子仑、瑶华山及银湖景区整合在一起。

  8、亮化龙安寺(崇安寺)、龙会寺将其整合为汉传佛教文化圣地。

  9、将四方山打造为抗日文化公园 开发此处火山地质遗迹,将其与碧云峰的佛教文化开发,一同促进益阳旅游业的发展。

  四、亮化“浮丘胜地”

  我们的先人用“女娲补天”的神话打造了浮丘胜地,浮丘胜地的亮化,建议作以下几项工作:

  1、天穿坳景区

  此为女娲补天之处,传说中撒落了三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块五色石的地方。是这些奇特的地质遗迹,才产生了女娲补天的神话。女娲补天的神话物化项目如下

  (1)修复炼补亭 自古此地有炼补亭,毁于20世纪七十年代。

  (2)建立娲皇祠、 圣帝殿、共工庙、禹王祠

  (3)建立补天台

  (4)修复望丘驿站 此处曾为邵州道驿道的一个驿站,《新唐书》中有记载。繁荣时,每日途经此处与有300余众。并不少人马在此留宿。恢复的驿站使之成为旅游食宿之地。

  (5)修通此处往浮丘寺、梅林寺及石井头的环山公路,使其与浮丘主峰名胜区、梅林寺山门、罗溪瀑布、梅山岭景区、峡山口天宫山景区整合成浮丘胜地。

  2、浮丘主峰的亮化

  浮丘主峰海拔高752米,该处现建有一电视差转台。对其亮化项目如下:

  (1)    立“女娲补天”大型塑像

  表现女娲与大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勇气与无私奉献精神。

  (2)    亮化浮丘古寺

  在其右侧新建“无量寿佛殿”,突出这位汉传佛教的圣祖。

  (3)    于主峰东侧建娘娘庙

  女娲造人,给凡人送子。建娘娘庙,供求子祈福者祭祀。

  (4)    主峰西侧建无量天尊庙,供奉无量天尊女娲

  无量天尊之旁有原始天尊(伏羲)和燃灯道人(燧人)神像,其下设圣帝(神农)殿,黄帝殿与太上老君殿,意寓道教之初的黄老道的始祖。其下建天师观、太平观、金丹观、此为道教的三大宗派。在半山亭建三仙观,潘汪李三仙,开发了浮丘山,造福一方。

  (5)    主峰之北建“中华第一宗祠”神龛上设立“三皇五帝”及历代各朝开国之君的牌位

  分立各朝代的年表。并设“名堂”与“暗室”。明君、良臣、名将、贤臣、名家刻碑、立于明堂之上;暴君、奸臣、恶相、奸滑小人刻碑、立于暗室之中,让他们钉在民族的耻辱柱上。

  (6)    建立中华英烈陵园

  严格控制入园人选。为入园人建亭、立碑、刻传记,以表彰他们的业绩与精神。

  (7)从东面半山亭到主峰建立登山索道

  3、梅林寺山门的亮化

  修复梅林寺、万寿禅院(即清凉寺),并重建“卓庵台”。将郭纯贞的事迹、诗文碑刻于此,表现桃花江一代美女的才学与气质。亮化石仑、晒谷石、墨玉石各个景点。

  对浮丘山胜地的罗溪瀑布,峡山口天宫山,梅山岭的物化,另行叙说。

  五、重建龙牙寺

  龙牙寺在汉传佛教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,有着美妙的孽龙传说,它表示了中国龙的一种气质。龙牙寺内开办的松风书院,促进了益阳文化的发展。此地龙盘凤居,有着美丽的景色,使人陶醉,她将与舞凤山及修山组成中华圣地。对龙牙寺的物化设想有以下几点:

  1、    重建唐太宗敕建的龙牙寺

  民国十七年,重建的“龙牙古寺”为四宅大寺院。修复龙牙寺,依资金状况而定。首先恢复内面的龙王殿。其后依次恢复“大雄宝殿”、“罗汉堂”、山门的钟鼓楼、“藏经阁”及“油盐井”等建筑设施。

  2、重建“敬德桥”、“百尼庵”,新建“磨砖亭”、“接龙寺”定于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龙王节,在接龙寺恢复举行接龙大会。

  2、    在花桥坪建郭公祠

  纪念本地出生的民族志士郭都贤。并建进土亭,为同治癸西科一科三进士的本地人,龙骧、田游苏、刘集勋三人,及汤鹏、符鸿等本地进土而建亭刻碑立传。

  3、    将三堂街中学冠名为松风学校

  松风书院传承有序,为该校建立松风书院陈列馆。展示黄照一门七进士,及郭都贤,及符鸿、汤鹏等进士在此成材的事迹。此陈列馆同时为“益阳学院史馆”,以此展示益阳文化发展过程。继承“松风书院”学风,创办成一流的学校。

  4、    亮化凤山寺

  凤山寺地势高亢,立于资江之旁,龙磐凤居之地,古代梅山蛮峒天子山尽收眼底,风光无限,为一处极佳的凤景观赏点。凤山寺自古为名寺。不仅四周乡民前来拜佛祈求祛病消灾。从资江过往商旅之人,必来此祈福求财。现在寺内供奉的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,她是地方的保护神。在龙牙寺下游四公里处为修山水电站、大坝的建成架起了通往浮丘胜地的一条捷径。这样将桃花江美人窝各景区景点有机整合在一起,构成为中华文化生态旅游区。

  六、建立空中旅游走廊

  让海外侨胞,国际友人了解美人窝风光及梅山和八百里洞庭自然景观,分别在沅江赤山,益阳寨子仑、碧云峰、桃江修山、浮丘山、安化、芙蓉山、蚩尤、大熊山及宁乡沩山、韶山、岳麓山、南岳等地建直升飞机场。开辟空中旅游走廊,将中华文化旅游整合在一起。